绘梦·无界 | “美的追寻”清华校友艺术实践作品展于大同市美术馆隆重开幕
2024-09-14参展名单 | “唯物思维”第二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
2024-09-01现场|高峰之路——2024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全国巡展(广州站)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开幕
2024-09-01-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悟法其用 珍视特色——著名画家陈辉简析中国画教学与写生
发布时间:2023-01-04
笔墨在国画的写生中被视为界定作品标准的重要因素。好的笔墨是对艺术作品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解读,好的笔墨是造型与形式浑然一体的气韵表达,好的笔墨更是形神兼备、意境幽远的和谐之音。笔墨的好坏是依表现物象生动的造型来构成它的存在意义,依塑造形态结构的生动灵性来显现它的价值。造型决定笔墨的走势,笔墨是造型的重要技术支撑,离开了表现具体物象的笔墨造型,笔墨没有价值。
笔墨得法与造型生动
笔墨的运用和选择是动态多变的,但笔墨又是特定画面里的独立存在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笔墨,也没有离开造型而孤立存在的笔墨。笔墨是造型的载体,笔墨当随造型。
笔墨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笔墨是长期的积累养育和激发出来的。艺术家的格调与境界决定着画品,画品的高低是笔墨所表现物象所营造的意境,意境的绝妙在于心灵的感应对笔墨的驾驭。艺离不开技,技则为艺服务,艺术家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经典程度,从构图到用笔、从造型到设色、从结构到虚实、从对比到统一,无不凝聚着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光芒。笔墨与形态、笔墨与整体、笔墨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魔方,任其怎样变幻,图形格局仍旧统一完整。
观察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我们会获得无穷的灵感与笔墨源泉,“搜尽奇峰打草稿,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是说要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笔依形而设,墨因势而施,从生活和自然中找到笔墨的不同用途和法则。其次必须熟悉传统,在传统的夹缝中找到笔墨与造型可结合的新视点,绝处逢生。比如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非常具有现代感,它摆脱了西方焦点成像的局限,更注重心性和主观的表达,中国画里的意象之胸中丘壑,具有着当代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
形式美用之不尽,笔墨形式千变万化,好的造型里一定会有好的笔墨,好的笔墨里必然也会映射出好的造型,两者相辅相成,终身相守。
比例分割与经营位置
比例分割是一种数据差的比例之美。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将数据、比例视为造型美之要素,在构图中有黄金分割的布局被称之为好构图、美之图。掌握构图中物象间的比例关系,对画面进行比例量感的分割,对形态面积的比例差作合理分配,控制好构成画面量感差异的对比关系,调整好物象间的节奏美感,就易经营好画面的总体布局。
经营位置和构图是中西方艺术在画面布局和构成的不同称谓,属同一范畴内容。尽管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传承的价值观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构图上仍然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取长借鉴的类似形式。我们可以从法国印象派及后期印象派到现代主义这些时期的绘画看到,画面的形态多倾向于平面化,构图多倾向于主观化;而近现代及当代的中国画在经营位置上也出现了对焦点成像的选择和对空间及色彩的应用。
解析比例分割和经营位置的意义在于教给学生以二维的几何视角去概括和归纳自然景物的繁复性,对形态各异、变化多样的物象作比例分块和量感的调配,每一形态要合适地安排在所属的板块内,形成有序的排列,如此,画面的大格局就能确定下来。再根据画面的需要,确立虚实与强弱、主次与藏露的节奏关系。同时,要把造型艺术元素中的点、线、面的构成形式与自然形态作分析组合,使经营位置合理有序,韵美有秩。
在写生教学中,学生们面对大场景的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物象时,通常不知如何下笔,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控制画面的节奏关系,怎样能确立完整的构图等力不从心。其实,这些被动的主观因素所缺少的就是比例分割画面的构成意识。以我教学多年和艺术实践经验,确立画面的构图和节奏,有几种方法可以推荐,仅供参考:
在写生或创作前,根据景物的分布和物象的形态,先分割好画面大的比例关系,确立物象面积之差的比例美感,把点、线、面的艺术元素与自然形态形成的点、线、面视觉作归纳构成,使这些自然形态完整有序的分布在构图中。
处理好画面的虚实构成,协调好了画面的主次关系,实为主体物象,虚为辅助与烘托,它们互为作用,相互映衬,相拥相抱,形影不分。画面太实则缺乏灵动之气,画面太虚则缺少主体节奏,如同一部电影要有领衔主演、主要演员、一般演员和群众演员的不同主次关系一样,要有递增或递减的层次和先后出场顺序,以虚托实,以此类推。
随后考虑的是景物的形态特征。在分割好的面积中施以形态,按照主观意图去表现这些设计好的形态,它们或实或虚,或繁或简,或主或次,或点、或线、或面,依次有序的呈现在画面中。这种先有布局分割的设计意识,是一种建立在整体观察方法中的表现意识,从而确立了构图的完整性、统一性、协调性、秩序性。
按形态的繁复与单纯程度作合度的安排和调整,繁托简、简衬繁,繁简相生,节奏井然。变化中不失整体,整体中不失变化。艺术贵在能收能放,虚实相宜。
知白守黑与动静相生
在素白的宣纸上将眼前的景物合理恰当地布局于此,是要有预先构思的。这一预先构思的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知白守黑。画面中布多少黑、空多少白要依附于物象体量大小和明暗变化,依附于自然景观给我们的直觉和印象。它们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互为主次,互为虚实。当画面黑的比重增大时,画面会呈现或凝重浑厚、或庄严雄健的感觉;当画面白的比重增大时,画面会呈现或空灵高洁或清风野逸的感觉,当画面灰的比重增大时,画面会呈现或朦胧飘渺或含蓄润滋的感觉,当画面的黑白面积接近等量时,画面则会呈现或明朗了然或响亮对峙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黑白布局对画面整体气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所带来的视觉心理变化是明显的,这些心理变化又直接关系到我们在写生时如何选择适当的黑白量差来作组合和构成,当观景观物获得的印象与适合的黑白对比关系契合时,最初的画面调式和情境表现就基本形成了。
知白守黑的主导意识预先于行笔作画前时,往下进行的写生就有了章法,就会由被动描摹转化为主动表现:由看一眼画一笔的局部刻画转换到看整体画气象的宏观表现中,克服了只顾局部表现,而忽略了局部物象与整体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当然,这里不能不重视笔墨表现物象所构建的画面大气象的重要性。笔墨建立在物象的形态和结构中,依照画面的黑、白、灰关系进行意象的处理,使画面构成中的不同物象形成有序的呼应,以烘托出画面特有的意蕴,构架出知白守黑的布局和浑然一体的整体。
动静相生是画面艺术气息不可缺少的对比关系。许多画意深远的作品都离不开这种艺术处理手法。画面中的动静关系除自然现象给我们的感知外,还有的就是心理感应下所产生的一种抽象意识。我们对自然现象所形成的视觉感知一目了然,容易识辨。但对抽象意识的动静关系的识别和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我们从艺术构成的审美角度来认识它。比如:当画面中的物象构成形成了点和线的感觉时,这类物象呈动态特征;当画面中的物象构成形成了面的感觉时,则呈静态特征。黑色被视为静态与凝固,白色被视为动态与活跃。鲜艳色呈动态与活泼之感,灰暗色呈静态与平稳之感;软柔之形会有动态与漂浮的属性。坚硬之形会有静态与肯定的属性。虚象为动态,实象为静态等等.......所有这些抽象艺术元素都有着它特定的作用。运用好这些抽象的动静规律,就可以控制好画面的整体节奏和动静相生的艺术气象。
形式多元与开拓创新
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各具特色,保持彼此间的差异,与其它艺术风格拉开距离,突显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创立独特的相貌特征。这样就可以走的长,走的远……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吴冠中先生讲“大树底下长不成大树”,张仃先生谈“一种艺术开始模仿另一种艺术时它就开始没落了”的观点,都是在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艺术一定要另辟蹊径,善于开拓,勇于探索,不拘陈法,积极创新,不能与前辈大师雷同,或抄袭模仿前人。通过研究学习和比较积累,逐渐树立起独特的个人风貌,形成明晰的、具有识别性的艺术语言。尽管这样的艺术探索非常艰难,这类的艺术探险可能会半路夭折,如此的选择或许会被冷落,但艺术家和学者应具有的一种艺术理想和求知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做出的选择,一种向未知挑战的信念和向终极目标探索的意志在向他们召唤,求索的冲动浇不死…….
回望美术史,每一位大师的艺术作品里都蕴涵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征和构建艺术理论体系的双刃剑。他们的作品是对前辈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推动,并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别具标识性、经典性和原创性。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慢慢长成的身影,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的结晶,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历练的积淀。黄宾虹作品的华滋苍润、齐白石作品的生活情致、潘天寿作品的钢筋铁骨、傅抱石作品的清风野逸、李可染作品的凝润厚重、吴冠中作品的洋腔中唱等,均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风格形式无一雷同,艺术成就异彩纷呈,艺术的新品种应运而生。
开拓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吸收、消化、推陈、发展的创新。传统是动态的、发展的、更新的。从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格局来看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传统是边统边传,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传统的发展,突破传统的已有格式重在实验和创新。实验是艺术原创性的基础,实验孕育着艺术新生命的胚胎,实验带来了艺术可能出现的创新和闪光,实验的目的是总结前人的艺术风格,吸纳消化,取精求异,并与其拉开艺术风格的差异,寻找独特个性的艺术定位。
开拓创新不是丢弃传统。传统自然存在于民族的文化中,渗透于民族的血脉中。传统文化和民族根脉是艺术家永恒坚守的艺术之魂。艺术提倡包容与借鉴,纵向承传、横向移植,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嫁接西方文化的精华。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但创新未必就能产生好的结果,未必就能孕生出精品或佳作,但艺术的新品种一定是诞生在创新里。
创新是建立在原创基点上的自我超越。对于艺术作品原创性的发现和实践是需要信心和勇气的。追求原创性的探索,实际上是艺术家本人艺术风格形成前对传统的挑战,以确立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不同…….
创新之变不是断裂之变,丢失之变,它是传统基因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质量和优化之变。应该说,现代艺术的纯粹不应否定古典艺术的优雅,当代艺术的多元也不应否定现代艺术的绝对。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是共生、共融、共存的百花之园。
艺术的开拓与创新,应是突破已有的样式而建立起的新形式
和新特征。越是个性的艺术在艺术普遍性中越具特殊性,这样的作品往往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和无限的回味,表现语言和风格特点与其它画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于是形成了个人艺术风格的标识性。那么,当下的艺术创作应如何开拓创新,本人在此谨有几点心得,愿与大家共勉:
一、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我们会获得无穷的源泉。“搜尽奇峰打草稿,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说的是要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感悟,画法依景而变,笔法依形而施。
二、熟悉传统,从传统的优长中寻找生机,绝处逢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非常具有现代感,它破除了西方焦点成像的局限性,是中国画里的意象传神与主观写意的优势所在。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的表现属性。
三、中西结合,洋腔中唱。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程式化,仅追求笔墨的局部变化是必会影响到画面的整体视觉性的,能否把西画中的构成主义的比例美感原理,以及对画面光的处理,构图的视觉张力的优势等运用到中国画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和探索的。
四、形式美感用之不尽。艺术语言要出新的变化,形式美感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应的艺术形式对应其相对的表现内容。以点、线、面的对比关系构成画面,以平面分割的比例美感经营构图,以散点透视的打散重构组织物象,以光影和色的变化来营造艺术的表现新空间等........是我们要去探究和发现的。对于这些艺术因素的研究和拓展有了结果,或许就能孕育出艺术的新生命,诞生出艺术的新品种。
向优秀的传统和经典学习,以自然为师,深入生活,感悟艺术,开辟新路径。(陈辉)
(来源:袭古创今)
画家简介
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学顾问,清华大学名誉学衔校级评审专家,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书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11届至13届全国美展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