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梦·无界 | “美的追寻”清华校友艺术实践作品展于大同市美术馆隆重开幕
2024-09-14参展名单 | “唯物思维”第二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
2024-09-01现场|高峰之路——2024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全国巡展(广州站)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开幕
2024-09-01-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陈辉:又是一年桃花开
发布时间:2023-04-13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闲步于居家周边、蹬步于山野小路、健步于绿荫校园,满目的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通透清新,沁人心脾。嗅青草植被的气息与桃李芬芳裹挟在一起的清朗甜味,看桃花间星星点点的绿叶,宛如花海中的绿宝石一般盈润闪烁。听春风里的桃花发出沙沙嗖嗖响声,好似绵延起伏的清音在无休止的律动。几天前还含苞羞藏枝干中,今日已是烟红盛开,装扮得体。不问花开几时,只待春风眷故人。至此旧地重游也非同寻常之情。又是一年桃花开,如期而遇君再来。
《探香》67cmX25cm 2023年
《花开几时》67cmX25cm 2023年
中国古代对桃花的解读有很好的寓意与象征。如:寓意恭谦内敛之意。据记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为:桃李树静悄悄地生长,开花结果。既不张扬也无声息。然而,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人来赏花、摘果、树下歇息,时间长了,便有明晰的路径。寓意桃李谦卑虚怀、生生不息的品格。
《满目春色》67cmX25cm 2023年
《蹊径探花》67cmX25cm 2023年
象征着美丽与爱情之说。唐人崔护当年在长安城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后,在长安城外南郊偶遇一位美丽的姑娘,由生爱慕之情。从此姑娘牵挂心中。当他时隔一年后的同一日故地从游时,却物是人非,不见姑娘美丽的倩影。崔护将这种期盼所爱、不能相见的遗憾与惆怅,以曲折委婉的手法淋漓尽致的写在了他《提都城南庄》的诗句中。以表达他对姑娘的爱意之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诠释了崔护从寻春艳遇到重寻不遇的怅然心情。
《静静的开合》67cmX25cm 2023年
《花中游》64cmX23cm 2023年
寓意凡人可望不可及的仙境。魏晋陶渊明感悟到由“桃花源”的想象到超然完美的仙境。将桃花与流水融入时境,便有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意象。表达出归隐山林寻求自由的情感与愿望。“桃花源”则是一个与实际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人间烟火的气息中传递着自有我在的境界与精神畅游,在对桃花源理想家园的仙境与神往的追溯中,寻求对生活安宁、没有战争、人人和睦共处,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与祈愿。鉴于此意的延伸,桃花源也逐渐成为文人墨客在事业、生活、情感不如意或人生低谷时的精神解脱的聚集处。是一种心灵洗礼所祟尚的境地。那么,这种由最初的避世隐居、逃离现实境遇逐渐变为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寄托便是人间的美好祈愿。这与和谐共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构建中国传统哲学观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互通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自然与生命的相融,升华演绎为极致完美的体验,这与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桃花深处溪水潺》64cmX23cm 2023年
《梦里桃花》67cmX25cm 2023年
以扇面入画和纯水墨的表现方法是我熟悉的形式语言,也是我多年没有放弃并且努力想做好的事情。扇面乃“怀袖雅物”,是文人墨客品鉴交流、雅集会友的常备之物。观山听泉、畅怀吟诵、酒罢诗赋、闲云野鹤的逸隐闲适与豪情满怀之状态,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尽在得意忘形的性情中赋以彰显。扇面其文人情怀的展现远远大于“展风纳凉”的功能作用。扇画上记录的生活百态,便是一种优雅的情致与畅想。寄情于对单纯与安宁的守望,寄托着生活的气息和岁月时光的痕迹。
《闻香》67cmX25cm 2023年
《交织的生命》67cmX25cm 2023年
形式美是艺术表现的语言规律。建立形式多元意识,能开启艺术思维与创作的通道与风貌。同时,避免艺术作品雷同单调、重复乏味。一个艺术家由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由思想与情感不断演进变化着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尽相同,其因是社会生态发生了变化,故你的认知和境遇也同样产生着变化,并由此影响着你的作品风格。但观其主线是一脉相承、循序叠进的。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艺术生长的生命周期与积淀的痕迹所呈现出的标识性。形式无处借,全凭直觉的博弈。
《待春风》59cmX21cm 2023年
《花有余香》67cmX25cm 2023年
这是我第一次画桃花。不以色彩入画恐难有桃花的滋味?加入色彩,又心虑脂粉气太重,把控不好画面易落俗套。色彩虽可雅俗共赏,未必由我心而发。不得情境交融、难得明心见性,便难以物我两忘点燃激情……忽念苦瓜和尚石涛,“一画之法”画理所悟,不同物境与场景在彼时的感受有不尽相同的气息,应以不同的心境和悟性去抒怀畅写不同的画境,所写作品方可呈现气韵生动、浑然一体之笔墨万千气象。当具备修养与境界支配下的笔墨技法去表现物象时,笔墨才具备人文精神含量,作品才会有品味与格调。
《暖春》67cmX25cm 2023年
《花中影》67cmX25cm 2023年
表现蓝天白云下的桃花。流云下的桃花时而明艳,时而调合。花厚层叠,阴阳向背,虚实相间。时差的迁移,流动的卧云映衬着静态安祥的桃花格外温暖人心,如期而至正此时……由景生意,不由的感慨普世众生价值观的存在意义。漫游赏花,心情惬意。时间与空间,景物与画面交相叠映。
《相依相合》67cmX25cm 2023年
《云影下的桃花》67cmX25cm 2023年
表现晨曦朝露的桃花。朝露空蒙、湿润柔和。阳光探头映照之前,这里一直静悄悄,难得的清闲不被打扰。一副沉寂不言的模样淡定若即。经历一夜的修整,静默的它们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唯有春暧真芳色,花开时节欲醉人。
《花如绵.眷故人》67cmX25cm 2023年
《朝露欲滴》67cmX25cm 2023年
表现春风细雨中的桃花。花期将至,逾期不多……桃花风、桃花雨,花伴风飘、花随雨落。相伴的恋人就此告别。难相见、偶相依,一年相见别亦难,……不再有往日今朝的忧伤与顾盼,只待来年重逢相映红。满目的落花已铺好了紫粉色的地毯,濡沫浸湿的彼此有了新的归宿。正当花染醉人时,却不知相依的恋人何处归……
《春风花落》67cmX25cm 2023年
《散尽花香》64cmX23cm 2023年
表现房前屋后的桃花。凝固的建筑与柔软的桃花构成了建筑轮廓线与散点密集的桃花组合,形成了点、线、面的对比,艺术的形式语言自然生成了画面感。跳跃的桃花,在枝干的拉升下延绵分布,被粉墙黛瓦映衬于庭院内外。容颜可塑,桃花可鞠。仿佛一切都是主人的安排~笑迎天下客。便有路人问谁家,墙内桃花墙外香的感怀。此情可待,此景不复。
《屋前花开》67cmX25cm 2023年
《春色满园》67cmX25cm 2023年
表现山野里的桃花。它临风傲骨、独立不俱。寂寞是不被关注的坚守、孤僻是对群居的不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在山野中留守着……清静不羁,孑影孤芳。四季朝暮、阴晴月缺的相望,和风细雨、松涛溪水的相遇,此番景象只会在桃花时节,偶然被进山踏青的人们留意驻步。然而山里的桃花与都市里人工种植的桃花不尽相同。它枝叶瘦骨挺拔,花开零散不驯,笑傲繁华,荣辱不惊,唯有自律见品格。
《山野藏花是几春》67cmX25cm 2023年
《山间桃花别样红》67cmX25cm 2023年
每此情景,心中系念带给我欣喜与神往的桃花。花儿依然美,花儿依旧开。伴君花溪游,同醉妙境中……
《桃粉竹翠入清心》67cmX25cm 2023年
《桃花依旧笑春风》67cmX25cm 2023年
艺术家简介:
陈辉
1959年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学会理事
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
全国高等美术教育书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第11届、12届、13届全国美展评委
代表作品《中国文化》《皖南迷境异幻时》《卢沟桥之岁月》《中华瓷韵》《岁月之遗痕》《老院子的光线》《什刹海印象》等。在近30年的水墨艺术创作中,以其代表性的水墨语言诠释了极具中国本土意识的传统文化符号,构建了东方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视觉张力的融合。在艺术直觉与生活感悟的汇通中,作品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情怀述说与光影的神秘语境。开拓了中国画水墨艺术语言的新品种、新风貌。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独具一格。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云南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四川成都现代美术馆,安徽宣纸博物馆、蒲华美术馆、株洲美术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