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我与雁滨先生相识不长,但唯与他作品的气息相通而似故交。中国山水画造境是墨客文人表达的胸中丘壑,是心中之象。它不以重复自然和再现客观物象的准确度为艺术标准,但以道法自然为依据,注重心源,崇尚画品,妙于像外。雁滨先生的画可谓中国文人儒雅之风君子之气的写照。敬仰传统而不陈法于笔墨,推陈出新而不失于文化精神,展现了他对“出新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深度理解,以及恰到好处的表现画面的能力与才情。
近来,看到一些雁滨先生的写生小品,更有此番情景的再现和浮想。如《江南暮色》《烟苍遥之暮》《诗意江南》等,是他家乡情怀的寄托,渗透于血脉与心灵的印迹在此幻化出诗一般的意境,寄情于笔端,舒发于心中。这些小品山水,或是清风野逸,或是典雅苍润,或是朴厚凝重,或是幽远高古,绝非单一固定的图式和笔法程式的套用去表现每一个不同的景象,而是以看不见的道去体悟自然万象而生发出的心声和呼唤,追寻时境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也是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到的“一画”之法的理论。用心感悟时境的不同气象,以不同的笔墨之法营造不同的物象,法为我用,法为活用,知法不落法。笔法得心应手则画面浑然一体,笔墨以心接物则画面气韵生动。雁滨先生的画始终游走在景与情、意与境、笔与墨、道与心的自我状态的恒定中,给观者以无限的回味和品读的暇思。
最近,雁滨先生的另一部分写生小品焦墨山水,又让我看到了他拓展笔墨的另一番天地,可谓小品不小,博古致远。则、逆、皴、擦,刚柔相济,随心所向,笔力雄健,行笔有序,造境浩渺。是对传统的再思考再解读,是对传统赋于现代气息的用心探索与实践。在雁滨先生多元包容的绘画语境中,我们能清晰地搜索到他艺术脉络与轨迹的连贯之源和他对山水的眷恋及情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独立判断与选择所形成的艺术坐标,即今天程式画风的独特性,并非偶然性。
雁滨先生长我几岁,几十年对艺术的坚守与积累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唯以从他骨子里渗透的那份对艺术的执著和血液中流淌的那份对艺术创造的激情里找到答案……
那是与生俱来的天分与艺术的默契,那是道法自然,以心接物的心灵关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
陈辉
2016.7.12 于北京清华园
- 01 序
- 02 受益多师、勤于耕获 ------观张雨画丹霞近作
- 03 一带一路文稿
- 04 百扇语意(序)
- 05 情系边疆——民族题材创作谈
- 06 南京中国画教学研讨会
- 07 师法自然 本真由心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一)
- 08 光影变奏 墨韵飞扬 专访清华美院陈辉教授
- 09 悟法其用 珍视特色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二)
- 10 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 11 【人民艺术】诗画背后,是浓浓的皖南乡情——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
- 12 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 13 开宗立派 教书育人 —— 纪念白雪石先生百年诞辰
- 14 关于中国画教学
- 15 王涵画展前言
- 16 【甄至沙龙】“甄品至真至美”之“丹青雅韵”——陈辉谈国画品鉴
- 17 流光徘徊中的乡土主义景观
- 18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19 “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 20 重估中国当代绘画”之十四
- 21 冯远序
- 22 《中国书画周刊》之——陈辉:光影交会间的真实、虚幻与感动
- 23 自我归宿水墨中
- 24 陈辉老哥
- 25 陈辉水墨画:诗与思的生命情怀
- 26 寓绚烂于简淡
- 27 羽 化 而 登 仙
- 28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 29 亦真宜幻之诗情
- 30 诗意的风景
- 31 流 光 徘 徊
- 32 多极一体
- 33 遥 远 的 “ 技 痒 ”
- 34 陈辉水墨画:诗与思的生命情怀
- 35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 36 积铢累寸 即景生情
- 37 水韵墨趣
- 38 意幻与精神
- 39 新建中国美术馆提名展500短文
- 40 综合训练与基础教育
- 41 造型基础课程探究
- 42 坚守艺术理想的行者
- 43 基础教学学科前沿阐析
- 44 当 代 水 墨 画 语 言 表 现
- 45 对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思考
- 46 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
- 47 前 言
- 48 当 代 水 墨 的 视 觉 与 传 播
- 49 醋 溜 白 菜 与 纯 正 口 味
- 50 创 作 感 言
- 51 笔 墨 当 随 造 型
- 52 笔 墨 当 随 意 境
- 53 基础教育与创造性培养
- 54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