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文章 > 正文

受教多师 艺道恒长

前辈的教诲


时间追溯到1997年3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厅正在举办李睦、王君瑞、陈辉三人画展。展前我们曾通过院办邀请吴冠中先生来看我们的展览,院办回复吴先生是否能来不好确定……  时值展览结束前一天,吴先生的身影出现在了画展上。吴先生认真地看着每一幅画,时而驻足画前仔细观看、时而询问创作缘由。期间,他就绘画的形式语言、绘画直觉、艺术格调及审美判断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形象比喻,当时的情景,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看完画展后,吴先生走到我的作品《果实》前停下来,(当时我还沉醉于彩墨画的探索中)先生并没有指出我作品的具体问题,而是以一句让我至今受益良多的经典之语来暗喻我作品存在的不足。即“醋溜白菜与纯正口味”。吴先生说:“醋溜白菜要讲配料和火候,配料比例适当,爆火时间适度才有纯正口味”。当时理解即作品里的色彩和表现元素不能太多,要尽可能整体一些。“纯正口味”是指作品的单纯性和正大气象”。是作品应具有的识别性与艺术性。先生还说:“艺术风格无处借,它是流淌在艺术家血脉里的灵魂涌动”……此后,我萌生了用纯黑白语言表现画面的想法。时至1999年,我开始了纯水墨艺术的探索,才真正领悟到了先生关于“醋溜白菜与纯正口味”之说的深刻寓意。先生以生活中最普通的常识阐示了艺术表现中最具价值的道理,这些道理使我受用至今,更让我由衷的祟敬和无限怀念先生了……  前辈们凝聚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体系的文脉精华和精神源泉,是具有包容思想和文化特色的另一条路。


艺术的源泉


艺术的源泉与来自于生活。我画皖南题材源自于1999年。我生于安徽,眷恋皖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皖南民居错落有秩,生活气息浓郁。墙内丹桂飘香、竹影摇曳,墙外茂密绿荫、植被隐约青山,四季分明且意境悠远。但凡你身置于此便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物我交融与诗情画意的心境。那是1999年夏天的某日,我挎着相机带着速写本游走在宏村房宇间的小道上,走了不一会儿,一处雕刻精美、壮观宏阔的古建映入眼前,举头望去门楣上方悬挂着一横扁,扁名“志承堂”。“志承堂”是清代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内有九个天井、七座楼阁、前后二进。整个大院不走雨路,亦可四通八达。气势恢弘,别具匠心。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阴天,整个建筑笼罩在灰暗的湿气中。不知走到了第几个天井下,天空突然打开了云层,一道阳光直射于天井中,顿时,炫目极光的強烈反差映射于堂屋四壁,原本幽暗的灰色调式瞬间变成了黑白反差的对比调式。那道金子般的光影恰似舞台剧中的追光,凸显了阳光下的景物。阴影处的物象变得灰暗远去,烘托了阳光下的实景,虛实反差节奏明显,平面的视觉中产生了空间感,主次关系分明,犹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夜巡》一般震撼心灵。我瞬间般感受到黑白水墨艺术表现此境的可能性。这种直觉意识来自于本土情景对艺术创作的启示与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光带入了画面,带入了不该在堂屋桌面上的那一道虚拟的、非客观存在的光亮⋯⋯主观意识的营造,幻化了实境中的虛境,通过水墨特有韵致表现岀黑白灰变化与肌理的对置,表现出绵长岁月里乌黑斑驳的那份深沉与悠远。它是恒古物迹中闪烁着的人文哲思和诗性的交汇,映衬着自然遗迹中透射出的岁月沧桑之光茫。艺术在面对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应寻求一种对传统艺术当代转换的独特语境。我表现光影水墨的萌芽由此出现。


教学的启示


我在清华美院基础教研室执教有近25年的时间。这期间我担任过素描、色彩、图案、构成等课程,应该说这些课程的教学积累对我今天的水墨画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相得益彰的作用。素描课程中的造型规律与黑白灰层次变化,光影作用下的空间形态与虚实关系处理等;色彩课中的色相等明度变化与明度推移的过渡关系,补色对比中的强烈色彩闪动形成的对比呼应等;图案课中的疏密秩序与点线面的平衡作用,图式中点与线的重复排列构成的灰面形成的调式等;构成课程中的数据与面积差形成的比例分割之美与刮纸、揉纸、叠纸的对比产生的肌理之美等;以及多变的形式语言转换所构成的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这些规律特点,亦能在我今天的水墨作品中看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些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感悟与经验注入,成为了自己艺术创作中风格特征的一部分沉淀与标志。长期积累~作品才有可能有厚度与精度。独立判断~作品才有可能有独特性与个性。深入生活~作品才有可能有温度与深度。读书修为~作品才有可能有品位与格调。国际视野~作品才有可能有共识性与当代性。生活升华了艺术表现、艺术改变了生活品质。艺术家面对生活要有真感情,面对创作要具真性情,面对艺术要能真守情。


陈辉    癸卯八月末

文章列表